血液病患者中,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有很多,甚至有些患者还需要频繁输血以维持正常生命体征,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,地中海贫血,以及MDS患者,白血病患者等等,多需要反复输注红细胞。血浆成分包括新鲜冰冻血浆、冷沉淀、凝血因子、蛋白制剂(如白蛋白、丙种球蛋白)等。
输血治疗,也是血液科临床上的常用治疗方式,也是支持维持治疗以及急救治疗方案。
主要目的是:1、补充血容量;2、增加血红蛋白,促进供氧;3、有助于止血;4、增加机体的免疫力;5、补充白蛋白,减轻组织水肿。
血液病患者输血小板最常见原因为血小板生成减少,如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,往往需要通过输注血小板来预防或减轻出血。
血小板破坏过多可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,这类患者当血小板重度减少或有明显出血时亦可输注血小板。
临床上常用的血小板有单采血小板及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。前者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供者获得的血小板,每份含(3-4)×1011个血小板。后者是通过离心技术从随机供者全血中分离获得,每单位血小板含量为(7-10)×1010个。
由于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,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无效输注。其中80%与HLA抗体有关,20%与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有关。
在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,要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发生。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,因输注血液或其制品甚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,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迟发输血反应。
急性输血反应包括急性溶血反应、发热反应、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、过敏反应、肺部过敏反应、细菌污染、循环超负荷、枸橼酸中毒等。迟发输血反应包括迟发溶血反应、输血后紫癜、输血传播疾病等。常见以下几种情况:
1、发热:一般在输血后15min至1h内出现寒战,继则高热,体温可高达38~41℃。部分患者伴有恶心、呕吐、皮肤潮红。反应持续15~60min,然后逐渐好转。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。
2、过敏反应:以荨麻疹、眼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的称过敏反应,严重时可有皮肤潮红、广泛皮疹,甚至喉头水肿、支气管痉挛及过敏性休克。
3、溶血反应:发生此种反应大多系ABO血型不合输血所致。病人可有典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:寒战、发热、心悸、胸痛、腰背痛、呼吸困难,更有以突然发生休克为唯一症状者。
4、循环负荷过重:主要表现为肺水肿。患者常有重度呼吸困难、端坐呼吸、咳嗽、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、心率快。
若出现上述不良反应,应及时予以对症处理,确保成分输血这一支持治疗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地进行。
血液病通过输血治疗,可以让患者的病情得以缓解,但输血多是作为急救治疗措施,不应过度依赖。建议部分已经产生输血依赖的血液病患者尽快更换治疗方式,逐步摆脱输血,稳定血象在安全的范围,避免不必要的危害风险。